古蹟
九龍寨城公園,是九龍寨城的原址。政府在一九八七年宣佈清拆寨城,於原址興建公園。
公園佔地三萬一千平方米,共分為八個各有特色的景區。一踏入公園大門,迎面而來是一幅大石碑,上面寫著「遊園 尋春夢 聽瀑 學逍遙」一句詩詞。其意思是指公園景色古雅,又有人造瀑布,使人可以逍遙遊覽,享受自由自在的遊園樂趣。興建這個公園的主要目的是要保留寨城原有古蹟,以及給人提供多一個可以遊覽休憩的好地方。所以說,九龍寨城公園乃是一個「古而新造」的遊覽公園。
雖然寨城已經不復存在,但寨城的衙門仍然得以修復及保留在原地。這座衙門,建於百年前,為中國傳統司法機關的象徵,是寨城原址留下來的歷史遺蹟之一。
除此之外,公園內還有其他重要文物,如寨城南門原有兩塊分別刻上「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的石額,寨城內殘全的城牆牆基,環繞寨城內牆的排水溝和石板街,位於衙門大門前的兩尊古炮、石碑和柱礎等等…這些古物都分別陳列於公園中的不同景區。
九龍寨城公園跟據江南園林景緻建成,主題景點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公園亭台樓閣如畫,內有曲廊幽徑,山池流水、樹木成蔭, 還有五彩繽紛的卵石鋪地、刻有詩詞的石碑和竹木雕刻等,令遊人仿如置身於江南一帶的山水園林。公園內的廣蔭庭,擺放了各式各樣的嶺南派四季精巧盆栽,揉合四季景色於一地。公園內的其他景點還包括邀山樓、六藝臺、「歸壁」石雕、童樂苑以及八徑異趣等。
所以說九龍寨城公園揉合了寨城原址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蹟和中國江南傳統園林設計,絕不為過。除了供遊人觀賞,亦可令人緬懷歷史過去。我們在遊覽公園時所看到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無一不表現著刻意造就的傳統江南園林特色。這一次考察報告,除了介紹這個充滿當年九龍寨城傳奇色彩的公園外,亦會談談從公園中所欣賞到的中國傳統江南園林景色。
寨城歷史
依上文所說,九龍寨城公園的前身乃是九龍寨城(或被稱為九龍城寨),位於九龍半島東北角,早於一六六八年已建有塾台。及至一八一零年在沙灘盡頭興建了一座炮台,取代了原本位於東龍洲的佛堂門炮台。駐軍亦增至一百五十人,炮台的戰略與行政地位亦相應提高。鑑於防禦措施不敷所需,兩廣總督耆英逐於一八四六年上書奏請興建一所寨城。城牆則於一八四七年(道光二十七年)完工,有十五尺闊,十三尺高,同時亦建造多幢房舍作衙門及房舍,九龍寨城亦正式誕生。
寨城整個形狀有如一個平衡四邊形,長二百一十公尺,闊一百二十公尺,裡面有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以上有「九龍寨城」石額的南門為正門。城牆後來由北面角落向城後山丘擴建。
九龍寨城原僅屬一屯軍小鎮,英國與中國於一八九八年簽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同意寨城在租借條約生效之後仍由中國管治,兩廣總督於是派遣多達六百人進入寨城。一八九九年,英國因不滿清廷此舉,認為是煽動新界居民抵抗英人管治,故強烈要求清廷撤走所有駐寨城官員,更要脅封鎖寨城。清廷雖然為英國的行動大感不滿, 但最後仍撤走官兵。自此,為免引發外交上的尷尬局面,香港政府都盡量避免觸及任何關於寨城的管治問題。清朝官員於一八九九年撤離後,寨城人口大為減少。香港政府遂終止寨城居民原有的土地擁有權,以五年租約取代舊制,而基督教會則陸續租用寨城內的建築物作宣教及慈善用途。
直至二十年代,寨城已呈破敗,南面城牆開始倒塌。到了三十年代,剩下來的六十餘所覽民居亦殘破不堪,衛生條件甚差。香港政府遂以衛生理由清拆寨城房屋,而公用樓宇則不在清拆之列。一九四零年時,寨城內除了廣蔭院、龍津義學及一所民居外,所有建築物均被清拆。日治期間,城牆被日軍完全拆毀以作擴建啟德機場的建築材料之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寨城人口激增,寨城內再次出現非法佔用土地和亂建房屋的情況,舊有的木屋亦被高樓大廈所取代。 所以, 當年的九龍寨城又有「三不管」之稱, 不管起屋、 租屋,亦不管無牌工廠。吸引了大批低下階層的人入住,人數高達三萬多人。
假山疊石
西方園林重雕塑,中國園林嗜假山。每次遊覽中國園林,總會看見很多各式各樣的假山石峰。假山和真山都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大體上可分為土山、石山、土石混合山三類。究竟園林的山何時用土?何時用石?一般來說,大山用土,小山用石。而在寨城公園所見的,多是用石疊砌而成,較為有特色的是門前的「龍城鎮將」和「歸璧峰」。
「龍城鎮將」位於北門,主要用黃石疊砌而成。黃石質堅色黃,紋理古絀,形態端莊。它的形態似是兩位大將軍,左青龍,右白虎,保護九龍城寨的居民。
「歸璧石」位於魁星半旁,。此石峰乃是安徽長興的太湖石。太湖石在山石中屬於上品,兼備「透、瘦、縐、漏」四大特點。透,顯示它玲瓏多孔;瘦,顯出棱角分明;縐,呈現它的起伏多變;漏,指石嵌空漏眼的曲折玲瓏。「歸璧石」有完璧歸趙,香港回歸中國的意思。
園林水體
園林中若有假山,便不能缺少一池碧水了。置身在青山綠水之間,溪流潺潺,微波蕩漾,享受著徐來的清風,實在令人陶醉。所以,水的確能為園林增添動的美感。
中國園林的理水方式,主要是湖泊池沼、河流溪澗、曲水、瀑布、噴泉等類型。
坐在「龍南榭」便可領略到瀑布和水池一動一靜的兩種美態。園林池水平靜如鏡,與周圍亭台樓閣、山石花木等生動的體形相對比,它彷彿是園中的一個靜止空間。看著水面的倒影,彷彿掉進虛幻的空間,引來無限遐想。旁邊的瀑布自高處瀉下,令園林四周氣氛變得活潑起來。
再看另一面的溪流,叫「冼斌溪」,那擊石瀉澗的動水,散出歡快的水聲,比起瀑布的激情,給人一種輕鬆的感覺。
石橋
寨城公園中唯一的小橋叫「龍津石橋」。它是一條小形拱橋,造型優美,曲線圓渾,具有動態感。這條小橋,兩三個踏步便過橋了,所以,它主要的作用不是給人交通上的方便,而是藝術上點綴水面,增加風景層次。
長廊
每次到公園考察時,總看見很多公公婆婆聚集在那兒,或是乘涼,或是談天。其實,長廊的用處不祇如此,它把全公園的景區劃分,造成了多采多姿而互相輝映的景觀效果。公園的廊屬於「雙面空廊」,是一種兩側列柱、沒有實牆,可以在廊中欣賞兩面的景色。
園路與鋪地
中國園林多採用自然式的佈局。所以,園路都是以山水為中心,圍著景點築路,而且注重自由曲折,以做到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效果。公園鋪地的材料主要是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為主,組成四方十字、海棠之花等圖案精美的地紋,統稱「花街鋪地」。
在鋪裝地面時,除了注意裝飾性,還注重寓情於景,即是說鋪地的圖案是有意思的。例如在廣蔭亭內的一幅「五福壽鶴圖」,鋪地的材料採用啤酒樽、碗、碟的碎片,象徵宣揚環保意識,而整幅圖寓意長壽,五福延年。
亭
一直以來,亭在中國園林設計中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建築物,它周圍開敞通透,選址和營造均十分精巧。
中國園亭的最初形式是一種體積不大的四方亭,木構草頂或瓦頂,結構簡單。由於它與中國其它古建築一樣,多是樑架體系的木結構,由木柱承重,所以,平面和立面的處理都較自由,屋頂的造型和曲線也可由人們的審美觀點和視覺需要來確定。這導致亭子的造式無定,隨意合宜則建,經常出現的,是亭與亭和亭與廊、牆、屋、橋等相結合而構成的組合亭。
亭的體形輕巧,因而最適合在大型園林中點綴風景。在寨城公園,亭亦是常見的建築物,有王堂亭,而龍津亭更是上文中提到典型的組合亭,一到下午,就有不少遊人在亭中駐足歇憩和觀賞景物。
中國各地園林或風景名勝區經常見到「碑亭」。在亭中立碑刻石題詩,引起遊客的豐富聯想,更可加深亭子的審美意義,例如寨城中的敬惜字紙亭,亭中則有一塊石碑,這是古人為了提醒人們要敬愛文人的心血。
榭
榭總是和周圍景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其中最常見的是臨水而築的水榭。 水榭是供遊人休息,觀景用的臨水園林建築。一般在水邊架設平台,平台一部份在岸上,一部份伸入水中。臨水周圍環境以欄杆或靠倚,供坐憩憑倚,岸上有廊台相椄。
寨城的南榭位於園中的西南部。在榭中, 有不少人避暑乘涼,或在水池邊閒話家常。水榭對面有一個小瀑布,雖然絕不能稱之一瀉千丈,但卻相當小巧細緻,為寨城水池平添了不少意趣。
寨城中的花草
寨城中花草的主題,是以一年四季不同種類作特色,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植物作點綴。走在園中,似是穿插於一年四季之中,令人興致盎然。但其實以季節作園林花草種植的藍本,並不新鮮。在當代中國不少園林中,四季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主題。當你走進園中,每一個部份都會給你不同的感覺
分隔空間,柳暗花明
中國園林追求的是幽遠深邃的藝術境界。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園林,還是江南的第宅園林,都為達到這一境界而不遺餘力地增強景的深度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隔空間,劃分景區來豐富園景,擴大空間,以產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戲劇性效果。在寨城公園中,造園師設置「龍門鎮將」、「歸璧石」等障景,藉以分隔空間,隱蔽園牆,增加景象層次,使景象產生延綿不盡效果。
手法獨特,小中見大
中國園林藝術常運用空間對比,將具有明顯差異的兩個空間連結一起,藉兩者的對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點,豐富空間美感。造園師基於欲揚先抑的原則,巧妙地利用空間體量大小的對比作用,達至小中見大的效果。例如寨城公園中,假山與亭子毗鄰,凸顯亭子居高臨下,假山依亭而立,大大增加了景深。
形狀對比:一是單體建築之間的形狀對比,二是建築圍合的庭院空間的形狀對比。寨城公園一面運用較自由的形式,建築不同形狀的亭子和亭樓,如敬惜字紙亭,形成活潑的氣氛;一方面也設計規矩方正的單體建築,如竹桐軒,以營造較莊嚴的氣氛。
滲透空間,層次多變
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門、窗、洞口、空廊等作為相鄰空間的聯繫媒介,使空間彼此滲透,增加空間層次。在滲透運用上主要有下列手法:對景、流動框景(將在下文詳述)及利用曲折、錯落變化增加層次。
對景:指在特定的視點,通過門窗、洞口和景物之間為一固定的直線系,形成基本上固定的的畫面。此外,設計師可以利用門窗、洞口的形式來加強畫面的裝飾性效果。
在寨城公園中,景區入口或景區轉換分隔處皆設置院窗洞門;洞門一側的適當位置,則精心佈置山水石花卉以構成獨特的畫面,並推敲它們與景色對象之間的距離方位。此外,其中一些樓內設置漏窗及風窗的空廊,它們皆在視覺上形成虛實相間的效果,把對景的山林景色盡收眼簾。
流動景框:指人們在行走中通過連續變化的「景框」觀象,從而獲得多種變化的畫面,以增強空間效果。雖然寨城公園中建築物不能流動,但在人流活動的路線上,通過設置一系列不同形狀的門、窗、洞口去攝取「景框」外的各種不同畫面。在中國的造園實踐中,分隔空間的手法很多。或探用地勢的起伏---土山或石山,隔斷觀賞視線。但寨城公園缺乏天然地勢,造園師便巧妙運用亭、臺、樓、閣、廊等園林組景,達至曲折多變的空間效果。在園林建築家族中,廊是製造豐富轉折與錯落的最佳成員。 廊除供人行走外,最大的作用是連接其他類型的園林建築。廊可長可短,可上可下,可折可彎、非常靈活。所謂「經高低曲折,自然斷續蜿蜒」。(《園治》)園林建築,正因為有了廊才使「平面曲折、高低錯落」的佈局得以實現。寨城公園中,亭榭樓閣、都借廊而得以相連,曲曲折折,卻又一氣呵成,錯落中見聯繫。
時空結合,形成序列
中國園林建築空間序列的實質,是在三維空間基礎上引入時間因素,即空間序列的構成是四維空間的創造。歸根究底,空間序列的組織視乎遊覽路線組織而定。
寨城公園在空間序列上運用了閉合的環繞形式。即造園師沿用周邊佈局,在中部圍成一個面積較大的中心空間,中心空間也用水面佈置,既能隔離,又能通透,達到擴大空間和豐富園景的目的;在組織觀賞路線時,造園師也盡量避免遊人在觀賞景色過程時走回頭路。因此,寨城公園按環狀佈置,亦適當地開闢支道通往各別的景點以分散人流,務使公園空間富於變化,避免單調。
巧於因借,精於佈置
如前文所述,中國造園佈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就是因地制宜,得景隨形的詫意思。因此造園師從客觀實際出發,依形就勢,順其自然。但寨城公園欠缺山勢泉水等優良的自然條件,「巧於借景」便成為強化景象深度的重要原理。借景有內外之別。當我們從園林的某一景物外望,週圍的景物都成了近景、背景;反過來從別的景物地點看過來,這裡的景物又成了近景、背景。相互借資的合宜佈局,增加了多樣錯綜變化的景象。
對於園外景物的借資,手法也有多種。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圍治.借景》)。遠借主要是借園外遠處的風光美景,如崗嶺重疊的峰巒山脈,坦蕩平遠的的田野村落,水天一色的湖光帆影。只要極目所至的遠景,都可借資。但遠借往往要有高處,才可望及,這即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因此遠借時,必有高樓祟台,或山頂亭閣。高處既可遠借,也可俯借。這裡所謂高處,是相對而說的,憑欄靜賞湖光倒景,也是俯借。俯借和仰借只是視覺的不同而已。如在寨城公園中,遊人在亭台往外觀望,便能仰覽獅子山的美景。鄰借和遠借只是距離的不同。寨城公園劃分為四季風景區:春天風光明媚,夏日芭蕉濃綠,秋天落葉碧雲,冬日枯枝高掛。園內便借不同節令的景物互相輝映,以表現不同的意境。
總的來說,寨城公園考察之行帶給我們全組深刻難忘的印象。灰暗的城牆,衙門前堅硬的大砲及石碑牌匾等物,皆印證著昔日城寨傳奇的歷史。踏著昔日城寨的蹤跡,我們一面體會古色古香的石峰亭樓,一面穿越沿廊曲檻,呼吸古雅幽靜的氣息。在一新一舊的對比下,寨城公園的確為喧嘩繁華的城市另闢一番新景象,成為香港最富中國園林特色的公園。在寫作這份考察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不少關於中國園林建築藝術的書籍。透過翻閱不同的參考資料,組員皆對造園藝術增加了好些認識。我們深信這必然會對將來欣賞園林建築及佈局有莫大裨益,進而使自己成為樂於遊覽園林、享受自然意趣的人。